En
非洲猪瘟发病机理概述
日期:2020-05-29

非洲猪瘟发病机理概述



非洲猪瘟属于大基因组,双链DNA囊膜病毒,类似于疱疹和痘病毒。自从发病以来,对于其发病机理已开展大量的试验和研究,现简单介绍如下:


首先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口鼻传播是最普遍的传播途径,病毒首先在扁桃体和头颈部的淋巴结复制,然后迅速出现全身性的病毒血症,在所有组织中都能发现高浓度的病毒。


1. 非洲猪瘟病毒是出血性疾病,病毒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趋向性。被感染的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由于病毒在细胞质中复制导致释放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器官和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凝血机制的破坏,诱导凝血障碍。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是病毒的靶细胞,所以在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仔猪阶段,感染率较低,而多发于母猪及大猪。


2. 血细胞吸附,红细胞吸附在被感染的巨噬细胞周围,通过红细胞运输病毒。


3. 感染后,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大量减少并出现大量未成熟的免疫细胞,大约在感染后7天达到最大值,血清中TNF-αIL-1βIL-6IL-8等细胞因子大量增加,在感染后7天达到最大值,说明有强烈的炎性反应发生,通常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4. 感染后期,大约50%以上的总白细胞被破坏,诱导外周血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量死亡伴随着大量的非典型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出现。


5. 非洲猪瘟感染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导致炎性反应,激活血栓形成状态和凋亡,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并引起血小板生成受损。破坏凝血机制,导致脏器广泛的出血。


6. 猪的免疫系统不对非洲猪瘟病毒产生中和性抗体,在感染后,只能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特殊的免疫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发现并杀死被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细胞,这些细胞一旦被杀死清除的话,猪就可以存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炎性反应,炎性反应的强度决定了猪是否能够耐过。同时存活猪血清中的抗体也不能用于治疗,因为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杀灭病毒。



所以,决定了非洲猪瘟感染后死亡率的就是,在感染后,猪是不是能够快速的产生细胞免疫及产生的炎性反应的强度。这也说明了,在蓝耳病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被非洲猪瘟感染的原因。因为蓝耳病会产生免疫抑制,抑制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而在感染非洲猪瘟后,当不能够确定拔牙是否彻底的时候,使用抗炎性反应及抗血栓的药物,如:温氏大华农的连黄清(黄连解毒散)也可以作为减少损失的一种办法,目前这一方法已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 / 化药外销部  霍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