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 | 商品种猪场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技术与实践指南

2025-09-29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全球养猪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其高传染性和免疫复杂性导致病毒在猪群中持续循环,给规模化猪场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后备母猪作为种猪群的核心更新群体,其引入过程中的PRRSV感染状态直接影响繁殖群稳定性——若未经科学驯化直接混群,可能引发病毒基因重组、免疫逃逸或繁殖障碍爆发,成为疫病传播的关键风险点。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升及病毒变异株涌现,传统驯化方案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如国外某猪场采用病猪接触驯化时死亡率高达5~15%,而国内猪场因生物安全条件差异,亟需建立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驯化体系。国内有许多猪场盲目跟风PRRSV净化,这要取决于本场的场址、硬件设施、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人员素质、执行力和资金实力,如果是商品种猪场大可不必,应追求比较稳妥的方案,即蓝耳阳性稳定场,生产成绩也一样可比肩蓝耳双阴场。因此,优化后备母猪PRRS驯化策略、降低感染风险、提升免疫均一性,已成为当前防控PRRS、保障猪群健康可持续生产的核心课题。

本文旨在聚焦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的科学原理、关键技术、效果监控与挑战应对,为优化猪群健康管理提供实践指导。血清驯化是通过采集本场PRRSV阳性猪血清,经处理后接种后备母猪以实现病毒控制的方法,具有可人为控制感染时间、抗体一致性强等优点,但需注意抗原稳定性及继发感染风险。




一、后备母猪PRRSV驯化

核心目标与驯化前准备


1

核心目标

建立特异性免疫力:在配种前通过接触病毒诱导免疫反应,形成针对本场流行毒株的保护力。

控制病毒排毒:确保入群时病毒血症已清除,排毒量极低或停止,避免成为新的感染源。

实现免疫同步化:保证同期入群后备母猪免疫状态一致,减少群体内传播风险。

维持猪群稳定:防止新引入后备母猪打破基础群PRRS稳态,避免生产波动。

2

驯化前的准备

严格隔离管理:隔离地点需远离核心群3km以上且位于下风口,引种时间为12-16周龄(体重50kg左右),隔离期不少于3周。

种源健康报告:种源场需提供近3个月PRRSV抗原(PCR)阴性报告,无蓝耳病临床症状和生产数据(如月流产数据、保育猪死淘数据及中大猪呼吸道疾病情况)。若为阳性场,需提供PRRSV测序报告。其他病原要求CSFV、PRV、ASFV、PEDV抗原阴性,体况评分≥3分(5分制)。

后备猪健康评估:引种后(0~3天)立即通过PCR和血清学ELISA检测确定PRRSV初始感染状态(阴性、阳性稳定或阳性活跃),了解后备母猪蓝耳病感染状态.




二、血清驯化核心操作步骤

与配套管理措施



1

血清制备与定量

采集本场PRRSV阳性猪(流产母猪、临床症状明显保育猪等)全血,离心分离血清后进行qPCR定量,确保病毒滴度在10^2-10^4TCID50/ml(CT值25-28可直接使用),亦或是10^4病毒粒子/ml(CT值22~23)。稀释液需添加双抗(2万单位青霉素/ml+1万单位链霉素/ml)并冷藏处理,接种剂量为2ml/头。

2

其他病原防控

驯化的血清需排除PEDV、CSFV、PRV、ASFV等病原,确保仅引入PRRSV单一毒株。

3

接种前后中化药保健

血清接种前7天至接种后7天,通过饲喂50%泰万菌素400g/t+复方阿莫西林1kg/t+大华农热毒清或扶正解毒散3kg/t,降低细菌继发感染风险和提升猪群抗病力;驯化启动后,场内可执行2次蓝耳对型灭活苗免疫(两次之间间隔21天)。

4

方案禁用情况

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猪场、爆发场禁用此方案,避免毒株扩散或毒力返强。

5

血清驯化配套管理措施

驯化时机:50kg左右的后备母猪(种源单一、批次化)进场隔离3周后进行,即在120-130日龄(体重65公斤左右)开始。

环境控制:隔离舍需独立设置,与生产线猪舍保持至少3000米距离,工具专用并严格消毒如引种前7天使用1:200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全面消毒,进出车辆经火碱池(2:100)消毒,人员淋浴更衣。

效果监测:血清接种后21天定期采集口腔液或血清,通过ELISA检测抗体水平,评估驯化成功率。




三、血清驯化成功标志

与入群时机


1、临床观察:血清肌注后3~5天可能出现短暂轻度发热、厌食等症状,严重症状提示病毒剂量过高或猪群健康不佳,死淘率可能在3~8%承受范围内。

2、实验室检测:驯化后3周开始检测血清抗体(ELISA),要求抗体阳性率100%;每2周检测病毒血症(PCR),驯化结束前(驯化期为8周)需>90%个体转为阴性;口腔液PCR辅助评估群体排毒状态(CT值>38为达标)。

3、入群标准与时机

核心标准:临床症状稳定,抗体S/P值<2.5且变异系数<30%,病毒血症转阴率>90%,口腔液PCR阴性(CT值>38为达标)。

入群时机:病毒血症清除后需经过4~6周“巩固期”,即进入猪场专门的后备舍饲养巩固,确保免疫系统完全稳定,再进行混群或配种。




四、PRRSV血清驯化

成功案例与实践效果


2024年8月份广东某商品化种猪场采用本场血清肌注驯化方式结合中化药方案,到2025年1~5月份实现了死亡率降低和生产成绩的提升,为血清驯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案例背景

猪场生产情况,种母猪存栏5000多头,2条线,2500余头/线,周批次生产,600多头/批后备母猪,3批/年(3、6、9月份引种),年更新率36%,采用病猪混群感染(每天1~2小时,持续2周),初始死亡率8%,主要死亡原因是蓝耳病引发呼吸道疾病所致。

2

血清驯化方案

经实验室病毒测序为类NADC-30毒株,非强毒株,每头肌注血清2ml/头(104病毒粒子/ml),1次即可。驯化前1周,饲料中添加50%泰万菌素400g/t+10%复方阿莫西林1kg/t+大华农热毒清或扶正解毒散3kg/t,持续2周;注射长效头孢菌素10ml/头,1次即可;驯化启动后,场内执行2次大华农蓝清威免疫(两次之间间隔21天)。

3

两种驯化方式效果对比


4

经济优势

虽然血清驯化成本高于病猪感染法,配合中化药方案干预后,综合效益远高于混群感染。




五、生物安全与隔离管理


1

三级隔离制度

隔离期(21天):独立舍区,距离生产区3000米以上,进场后1-3天PCR检测。

驯化期(8-10周):第28/56/84天采血监测抗体和抗原。

康复期(4周):确保入群前停止排毒,口腔液PCR检测阴性或CT值>38。

2

抗生素与健康管理

用药方案:驯化全程使用大环内酯类(泰万菌素)+中药(大华农热毒清、加免康等),降低PRRSV继发细菌性肺炎风险。

淘汰标准:对持续不发情、抗体阴性或病毒载量高的个体及时淘汰,确保群体健康度。



end




内容 | 游新发 冯志伟

排版 | 市场部



意见反馈

*姓名:
*联系方式:
*留言内容: